一口气了解化债和中国的财政体系

 2025-04-16 | 作者: 安博官网平台官网

  2024年9月份开始,中央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而这其中讨论度和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化债。

  咱们今天不光聊聊这个债具体怎么化,我觉得更有意思的部分是顺带着一起挖掘一下,中国政府很独特的财务情况,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税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主要靠的是哪些?它们是怎么分配的? 这么大量的隐性债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等等...

  我先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啊,因为我们受众面确实比较广,所以咱们尽量在保证客观性的前提下,挑适合我讲的聊一聊,希望我们大家理解。

  2023年中央30万亿,地方40万亿,加起来大概是70万亿,也就是GDP的56%。单看这一个数字的话,和其它国家比起来是相当低的, 毕竟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等国家都超过100%了。

  不过,这些可并不是政府债务的全部,这只是政府的显性债务。地方政府还有很多隐性债务,是没有统计在这里面的。

  所以我们先明确了啊。政府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债务也分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地方政府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借用一些第三方的实体去发债,但实际上背后的借债人就是地方政府。

  举个例子,你信用卡刷爆了,需要钱,但你在银行那的信用额度不够了,你就托你的好哥们儿王哥帮你去银行借钱,再拿给你,这样占用的就不是你的信用而是王哥的信用,当然之后这个钱还是要你还给王哥,王哥还给银行。

  中国的债务体系比较特殊,以前地方政府是完全不能借债的,最近十年放开可以借了,但是中央为了限制地方政府无节制的借债,会给它限制债务的上限,2023年是42万亿元。所以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绝大多数都是卡着这条线的。

  地方政府还需要钱,但是没法以自己的名义融资了,怎么办呢?它就找到了一些王哥帮自己去找银行借钱,帮自己去市场上发债。这里面的王哥,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一般俗称城司,政府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拿给这些融资平台去抵押,借债。

  只不过因为城投债很多责任划分、偿债优先级有些模糊,这对债权人来说都是风险,所以这些债券的利率普遍都比较高。

  因为隐性债务的定义就非常模糊,所以很多市场上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会有很多不同的数字。就是这一个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国企的负债是不是全算地方政府的,王哥也可能借钱给自己花啊。这就是隐性债务的一个问题,它说不清楚。

  之前,市场普遍估算全国地方政府的预算外债务规模在50-6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要是把所有地方政府广义的预算外债务都算进去的线号,财政部对这些债务进行逐个项目审核上报,最终官方给出的隐性债务余额是14.3万亿元,比前面的数字要小很多,这个就能够说是狭义的隐性债务,财政部认可的隐性债务规模。具体这一个数字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不管地方政府还有多少隐性债务,这次官方明确要化掉的,是12万亿。

  第一个,提高债务限额6万亿。咱们刚才不是提到过,中央会给地方政府设定明确的债务上限么,这下提高6万亿,分三年一点一点提高,这样以后地方政府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发地方债借钱了,也能赶紧把那些通过王哥李哥欠人家的钱给还了~

  第二个,专项债,其实也是政府的债券的一种,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券,主要就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专项债就是指有具体目的、对应项目的债务,这个其实占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大头的,超过60%都是专项债。那这个化债的意思就是说有一部分专项债就为了偿还这些隐性债务的。

  不过这一条其实它有一点说的是有点模棱两可的,就是这4万亿是从现有的额度里面剥出来啊?还是在额外划分给地方政府4万亿啊,没说清楚,现在还不知道。

  第三点针对棚改。棚改就是指城市里面老破小设施的改造项目,这种项目一般周期很长,可能在10年以上,但是原本要求棚改预算支出不能超过3年,就导致很多超出3年周期的债务转化成了隐性债务。现在中央就说了,也别着急3年弄完了,慢慢把它按部就班的收尾就好。

  所以大家发现没,化债10万亿、12万亿,听起来非常炸裂,感觉中央要给地方政府兜底了,可这三点总结下来,说白了主要是两个作用:

  ,别老让人家王哥帮着借钱了,你就自己借钱先把王哥那边欠的钱还上,都变成光明正大你自己的债务;

  第二个,就是原来比较紧急的债务,不着急还了,我给你额度让你可以借新债还旧债,以后慢慢还。有个我们常听说的说法叫用时间换空间~

  所以还是自己的债务自己还,自己的自己擦,要么怎么叫化债呢,怎么不叫还债、去债呢。用词专业一点,就是一种债务置换和债务重组。

  原本城投债的利息是很高的,有些甚至超过了10%。而这下十几万亿全换成了专项债,专项债的利率平均才百分之二点几,财政部长蓝佛安预测,

  众所周知,地产行业的资金链条普遍比较错综复杂,拖欠账款的现象又很常见,很多项目都存在那种你先建,建完了我再给钱的现象,这在市场蒸蒸日上、投资不断扩张的时候问题不大,一旦房地产市场下行,就很容易形成大量三角债,整个地产的资金链就堵死了。

  此外,如此大量的化债,甭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专项债还是什么债,总之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财务扩张。财务扩张的效果,是通过政府增加负债率,来对经济、尤其是对地产投资、基建投资进行直接刺激。

  当然,上面提到的这些显然都是一些短期内很直接的影响,底层、长久来看,还是要看地方政府的财务情况,它能不能逐渐走向健康的财务状况。

  咱们上文提到过,化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点类似于财政刺激,肯定是会对物价有加温的作用的。

  量上,12万亿听着很多,但都是债务置换,短期直接影响只是那几千万亿的利息;

  更关键的是时机,现在中国经济最担心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吗?显然不是啊,大家可能还希望多来点通胀呢。

  当然,你要说它后续又会引发地方政府的什么行为变化,引发什么一连串连锁反应,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虽然各位明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不一样,但在理解问题的时候,很多朋友可能不一定可以把它们分的那么清楚。

  其实我自己原来在理解中国的财政问题、政策传导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往往会潜意识的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混为一谈,我可能潜在就会认为反正都是政府嘛,上级管下级呗,政策一层一层往下传呗,钱一层一层往下剥呗。

  可实际上随着我们分析的慢慢的变多,就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无论是收入、支出、责任,划分都非常明确,地方和地方之间、地方和中央之间都会存在博弈。

  在改革之前,地方政府是财政包干,每年只需要上缴一小部分收入给中央。剩下的钱,怎么投资、分配,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样做的本意是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是执行起来就发现,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地区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中央的财政控制力度很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1993年中央的财政收入大约只占政府总体收入的22%。

  可是,虽然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差不多了,但是地方承担了更多的财政责任,说白了就是地方需要花更多的钱。对比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占比,中央持续下降,2023年只有14%。这样一来,地方哪受得了啊,是吧。

  我们就以2023年为例,我详细统计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收入情况、具体来源。

  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万亿元,地方收入11.7万亿元,绝大多数都是一半一半。

  我根据财政部的官方数据,整理出来了一份资料,按照不同税收来源,整个政府、中央和地方的收入。

  增值税,是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增值的部分进行,就是不管是生产的那一个环节,企业进货成本300,出货价500,那这200就要交增值税,大概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也非常大的收入就是消费税,1.6万亿,这部分是完全归中央的。消费税可能和海外的朋友理解的不太一样,国际上一般指的消费税,是面对消费者征收的,比如一个手机商家卖1000块,政府还要收额外的5%的消费税,那消费者就要支付1050。在美国的朋友肯定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的消费税不包括在标价里面,所以你还得自己算实际加完税以后要付的钱,而且每个州的税率还不一样。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中国烟草虽然没有上市,也很低调,但其实是隐形的巨头。

  2023年烟草行业,工商税总额大约有1.2万亿,就是平均每天交三十多亿的税,这里面大概三分之二是消费税。

  的。虽然在经典经济学的模型下,这个税理论上和谁收都一样,最终都是大家一同承担,但实际上还是很不一样的。而和这几个大头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个人所得税,全国所有人交的个税和中国烟草交的税差不多,只占到总税收的不足7%。我最开始听到这一个数字的时候,还是挺吃惊的。要知道美国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占了总收入的一半。所以我原来理所应当感觉中国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应该是

  而中央政府的财政盈余也在扩大。所以很自然的,就会出现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

  2008年的时候是2.1万亿,而2023年已超越了10万亿。这样一来,虽然中央和地方都还剩一点赤字,但基本上拉平了。

  囊括的收入类别非常多,而这里面很不起眼的位置藏着一个重磅项目,就是: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卖地。

  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共是7万亿元左右,中央只有4千多亿,而地方政府这6.6万亿的收入中,有5.5万亿元,超过80%都是这个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

  地方政府的KPI非常明确,就是GDP。可是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它的收入其实是不够的。很自然的,就会选择借债。

  但是,以前地方政府是不可以借债的,直到2014年新版《预算法》,才放开允许地方政府借贷。

  经济活力起来了,GDP上升了,人口增长了,这样一方面,政府的税收收入变高,同时地价也升高了,带动卖地收入水涨船高,地方政府再拨款给城司,去把这笔钱还上。

  而这里面,政府不可能什么都自己融资、自己建设,所以关于政府怎么和建设公司合作,想出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模式,例如BT、BOT、BOO、TOT、PPP等等,总之就是地方政府要用尽量少的债务、撬动尽量大的项目。

  这就是土地财政的链条,它在运行正常的时候是很美,也非常合理的,因此有人会说房地产是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但同时,也让地方政府逐渐积累起来大量的表外的债务。这些隐性债务,始于90年代税改,但急速膨胀是从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之后。

  其实,我们之前讲那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的时候都提到过,负债率的增加、政府的赤字并不一定是坏事儿,并不是说欠钱越少就越健康,相反,很多发达经济体、健康经济体反倒负债率会很高,这里的负债率既有政府的负债率,也包括居民的负债率。

  评判这些负债是不是健康的关键,并不是它有多少,而是在于这些负债对应的投资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投资回报率能不能超过它的利息。简而言之就是能不能还得起这个债。

  2000年初,中国快速的提升的时候显然是可以,那时候基建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而最近,在疫情冲击、经济震荡、房价下跌等等冲击下,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就出问题了,很多地方政府开始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2021年有8.7万亿,而2024年据估算只有4.5万亿,几乎腰斩。这能够说是地方政府陷入债务泥潭的一个关键。

  其实,这次已经不是第一次化债了,从2015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进行过三次大规模化债,方法和这次类似,就是债务置换,总过大概置换了15万亿,这回化债是第四次。

  在2015年 - 2018年,第一次化债,总共置换了12.2万亿的地方债,也非常可观了。不过这一轮并不是针对隐性债务,只是表内的非债形式转换成债务;

  之后的化债,针对的就是隐性债务了,但规模并不大,更像是对这次大规模化债的一个试点。

  经济与就业困境探讨 当前引起我们国家的经济困境和就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喜欢在网上买便宜的商品,企业为促进销售,为了竞争取胜必打价格战,降成本是唯一出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利润慢慢的变少,造成工厂无研发资金,工人涨薪无望(或廷长加班时间增加收入或新招的工人降低底薪;上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低,造成年轻人越来越不想进工厂);同一种商品全国生产厂商几百上千家,网上排名靠前的活下来,其余中小企业倒闭或半死不活,工人大量失业,老百姓越来越无钱消费,经济滑坡,恶性循环;全国发行的货币和消费总量是一定的,电商(含网约车、外卖等)平台靠垄断对每一笔交易抽取大量佣金费用,使工厂、饭店、网约车司机等利润占极少,平台老板极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平台老板又消费不完这些钱〉,长久下去经济危机必出现。从数学统计原理来看,电商比起店商就业人员来说可粗略不计,若全国3亿多店商关联人员失业,都进工厂,工厂岗位有这么多吗(工厂机械化程度慢慢的升高,本身也得减员,岗位内卷竞争非常激烈,薪酬必下降)?失业人员无收入,社会能稳定吗?电商是破坏经济生态链的元凶。欧美人口少都不敢发展电商,中国是人口大国,提高就业率是头等大事,是第一民生问题。解决经济困境和就业危机意义及其重大。